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 文章详情页

争当领头羊,鲜食玉米研究助力粮食和农产品供应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鲜食玉米研究概述

文/胡月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鲜食玉米,即甜玉米和糯玉米,兼有粮、蔬、果用途,是大众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地市级科研单位的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其鲜食玉米研究与推广对产业的贡献突出,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提供了保障。

开创先河,领跑国内鲜食玉米产业

甜玉米起源于美洲地区,糯玉米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国内创新研究与产业发展起步晚,但市场需求空间大。

广州市农科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鲜食玉米育种研究的单位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着手开展种质引进与利用,带领广东开创产业发展的先河。九十年代初,市农科院老一辈玉米育种专家邓镇华同志在引进甜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着力自主创新并成功选育了“穗甜1号”“穗甜2号”等新品种,填补了自主品种的空白。以此同时,在广东英德、翁源两地建成省内最大的甜玉米制种基地,推动甜玉米进入产业化。九十年代中后期,同步开展糯玉米资源引进与创新,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提升产业发展。

市农科院在鲜食玉米自主品种研发中率先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华南产业发展提供了主要科技支撑力量。至2000年前后,助力广东在鲜食玉米生产、加工、贸易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持续引领国内产业发展,高峰时期甜玉米生产面积独占了全国50%以上。

潜心试验,孵育系列品种丰富市场供应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初期,品种少而单一,甜玉米主要为黄色类型,糯玉米为白色类型,生产与市场消费均缺乏选择,同时形成“南甜北糯、东甜西糯”的产业格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市农科院鲜食玉米团队致力于鲜食玉米自主创新与鉴定评价,为更好地带动农产品多样化供应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不断坚持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保存有不同类型种质近1000份次,成功研发了“穗甜”“广甜”“广糯”等系列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是我国早批育成并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数最多的单位之一,“穗甜1号”“广糯1号”和“广甜2号”于2003年至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系列品种极大地弥补了品种多样化的不足,广甜2号为当时市场稀有的金银粟品种,广糯2号更成为特色的紫糯玉米品种。新品种在省内外广泛应用,良种良法推广25万公顷以上,入选省市农业主导品种10余个(次),穗甜1号被用于国家审定的对照品种,广甜2号和广糯1号等获广东省名牌产品。

另一方面,专心承担公益性品种试验任务,为广东鲜食玉米生产与种业市场稳定提供理论支撑。1998年建成全国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近三十年共开展国家及省市各级试验品种数超1000个。2015年开始承担广东省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督抽查玉米纯度田间鉴定,鉴定样品数200余个。

科技赋能,专注特色品种助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国内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显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国外“泰系”甜玉米品种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市场品种同质化相当严重。此外,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消费者对鲜食玉米品质和特色品种的需求日益提升。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广州市农科院鲜食玉米研究不断深入,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不断调整品种目标从产量型向品质特色型过渡,并注重综合性状筛选特异性品种。在甜玉米方面,定位优质金银粟超甜玉米,育成广甜13号、广甜194等矮秆型,广甜205等耐热型新品种并逐渐推向市场。糯玉米方面,通过温-热带种质融合,将北方品质性状与南方抗逆性状互导,创新研究出了甜加糯和甜味糯类型品种,包括广甜糯1号、广糯9号等,以及高花青素的特色型紫黑玉米,如广黑甜糯1803。

下沉基层,省市区特派员联动促乡村振兴

当前,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主题,党中央与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大力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广州市农科院鲜食玉米团队响应号召,主动对接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团队同时入选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增城区三级农村科技特派员5人次,并组建了广州市春耕备耕农业技术服务玉米小分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团队结合春耕备耕工作需要,科技特派员积极下沉基层,在广东惠州、清远农业帮扶村镇,以及广州南沙、增城、从化等涉农区建立对接服务。团队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成果积累,开展新优品种示范推广,举办生产技术培训,每年深入生产基地培训农户超过200人次,并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为产业发展持续发力。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3550235802@qq.com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j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