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 文章详情页

地球关键带:探究人地互动的"窗口”

朱 竑

地球关键带是近二十年全球地学研究的热点。在空间上,地球关键带指地球表层各个圈层构成的复杂相互作用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关键资源基础。

2001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委员会提出了这个概念。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地球关键带已经成为一个始于地球科学,落于多学科交叉的一个新兴领域。相关研究聚焦于全球或特定区域关键带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相互耦合过程,通过分析水、碳和能量等相互作用循环,解释关键带内部多要素、多尺度及多过程的耦合机制。这些已有研究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

朱竑教授

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多元利益群体的价值需求差异正在干扰许多区域发展的进程,人类已经成为塑造地球表层系统的主导力量。

很多研究者以农业景观、森林砍伐、水利工程建设、地表土地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例,探讨人类对于地球关键带的影响。

但其中仅侧重于人类的技术和经济活动等对于环境的直接破坏性改造行为,忽视了行为背后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等复杂的人类社会系统运行规则。

事实上,在当前广泛的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人类和自然要素之间的高强度交互正在重新塑造着地球表面如集聚、边缘和廊道等许多不连续的界面区域,这些区域正是探究地表人地关系的重要窗口区域与绝佳案例。

解构人地互动关系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环境决定论、人类生态学和自然灾害研究等由地理学家构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都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二分法哲学观。

然而,经济全球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正在赋予人地关系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区域发展,人类改变环境的方式、广度和深度或者对于环境变化的反馈变得更加密集和广泛,将环境压力和社会变化直接联系起来的简单的、确定性的关系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杨蓉教授

众多的人文地理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对各自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形成了共识,即要从平衡状态、动态适应过程和复杂系统耦合的方面突出了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强化新时期面向人类世、立足人地圈的地表系统演化中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新探索

人地互动关键带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化是人文地理学的一次探索。

2022年1月至12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战略研究项目支持下,集合多学科力量,广州大学对人地互动关键带的概念进行了理论化,并探索形成了“源-流-汇”为核心的人地互动关键带的理论框架,即由垂直方向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供需关系和水平方向上社会经济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流动所构成的互嵌性循环过程。

其中的“流”是在区域发展势能差驱动下产生的要素时间变化和空间流动的动态过程,也是理解人地互动关键带的关键。这一框架旨在以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资金、信息和资源等作为研究通量,通过对其类型、方向和强度等进行模型分析,探讨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过程。

深刻理解区域协同

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治理格局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人地系统协调与区域发展面临的地理问题愈加复杂,促使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时代。

人地互动关键带的内涵与理论框架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并且至少在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资源配置与公平性,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生态系统保护、开发与恢复等重要应用场景中,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综上,地理学对人地关系演变的复杂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是塑造人类世学术未来的理想科学。人地互动关键带概念既有统合性又有解释力,有助于通过流动的、混杂的、跨越边界的人-地要素互动去看待区域发展的问题。

作者:

朱竑,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蓉,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3550235802@qq.com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j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