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想要高效、稳定地繁育木姜子,就像在“开盲盒”,难免遇到种种“小麻烦”。如今,这份难题有望被打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木姜助农”团队,通过在万州区新田镇建立的“少菌采穗圃”及一系列创新实践,正让木姜子这个“天然香料”的繁育之路变得更宽阔,也为其他木本植物的组培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木姜子组培的“那些年”:为何总是“卡脖子”?
木姜子,这个集食用、药用、香料于一身的宝贝,其实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但要说想让它“批量生产”,尤其是通过组织培养(大家常说的“组培”)来繁育,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搞组培,最头疼的就是外面来的细菌、霉菌容易污染,还有就是植物本身的‘内分泌’也会让它变黑,长不好(褐化)。”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授曹剑说。简单来说,就是从木姜子身上取下来的组织(外植体)特别容易“生病”或者“变脸”,导致培养出来的幼苗数量少、质量不稳定,这就像给木姜子产业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木姜助农”出奇招:从“种苗健康”抓起
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木姜助农”团队的师生们没有被吓倒。他们深知,要让木姜子产业真正“香”起来,就得从最根本的“种苗健康”入手。
“我们做的,就是给木姜子宝宝们一个最干净、最健康的‘孕育环境’。”团队成员朱鑫笑着说道。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建立“少菌采穗圃”,从源头“净身”: 他们在万州区新田镇专门开辟了一处“少菌采穗圃”。这里可不是一般的苗圃,更像是一个“无菌操作间”。他们精心挑选最健康的木姜子母株,并在采穗(也就是采下用于组培的枝条)时,严格控制环境,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的细菌和霉菌,确保采下来的枝条本身就“干净又健康”。
图为采穗圃实景。木姜助农团队供图
“内外兼修”的消毒法: 为了进一步“涤清”枝条上的“杂质”,团队成员们“大显身手”。他们创新性地设计了采穗前喷施的特殊药剂,在温和不伤植物的前提下,就有效减少了表面微生物。更“硬核”的是,他们还自主设计了一套“外植体消毒装置”。这个“神器”比以往的消毒方法更彻底,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外植体的“伤害”,避免了因过度消毒造成的褐化。
这项困扰行业已久的技术瓶颈,他们投入了整整两年的心血和无数次的尝试。经过“内外兼修”的创新措施,从精心设计的采穗前药剂,到自主研发的“外植体消毒神器”,再到“少菌采穗圃”的细致打理,这一系列组合拳终于奏效。
“实验室”的创新,在“教学课堂”里“开花”
“这个成果,对我们学院的教学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指导老师刘老师欣慰地说,“现在很多木本植物的组培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木姜助农’团队的这些方法,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是的,这些在田间地头“摸索”出来的“土办法”和“小发明”,现在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的生动教材。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接触到真实的实践案例,了解科技创新如何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这让学习变得更有温度和意义。“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且还能帮助到教学,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学生们分享道。
点亮产业“新希望”,赋能乡村“新动力”
“少菌采穗圃”的建立和组培技术的突破,为木姜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解决了优质种源“卡脖子”的问题,为未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铺平了道路,也意味着木姜子产品将更加纯粹、安全,更能满足精深加工和高品质市场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项创新将实实在在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乡村经济的“造血能力”。从“木姜助农”团队的实践中走出的优质木姜子,将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技术和努力,让木姜子产业变得更好,也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团队成员们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科技创新故事,更是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写照。(刘雪妍、袁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