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 文章详情页

算力芯片安全危机:技术霸权下的国际安全博弈

近日,英伟达算力芯片被曝存在严重安全问题,其"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技术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企业信息安全,更触及国家安全的红线。

技术霸权的安全威胁

 英伟达芯片的"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人工智能系统研发中心副主任、太初电子科技COO乔梁指出:"其功能实现依赖于芯片级硬件集成、多模通信协同及智能算法决策。"这种技术架构看似先进,实则暗藏危机。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分析师警告:这些技术被滥用可能会涉及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可能会暴露使用者/企业数据中心位置等商业机密。"这意味着,一旦这些功能被不当使用,将直接威胁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

 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图灵量子CEO金贤敏对此表达了强烈关注:"英伟达算力芯片技术架构中嵌入的'追踪定位'与'远程关闭'技术,完全是'霸王条款'行为,对国家、企业与个人的信息安全构成了系统性威胁。"他进一步指出:"'追踪定位'能远程追踪、监测到设备部署位置以及应用场景,将泄露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部署和战略布局、核心业务方向等敏感信息。"这种系统性安全威胁不容忽视,正如金贤敏所警示的:"我们的芯片设备在国外可以被'远程关闭',这基本上意味着设备面临直接瘫痪、报废和信息永久性丢失的风险。"

 法律约束与技术突围的双重挑战

 面对外国政府可能利用该技术单方面切断芯片功能的威胁,金贤敏直言:"是否侵犯中国用户的数据主权,这毫无疑问是的。"然而,金贤敏进一步强调:"仅靠法律约束难以破局,我们更多应该做的还是从技术上奋起反击。以技术突围实现自主可控,掌握主动权、话语权。"这一观点得到了乔梁的呼应:"只有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真正地实现自主可控,打造坚实的创新平台,才能保障长期持续的技术发展。"

 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分析师建议:"使用基于多厂商芯片双活、主备容灾等高可用方案,以预防突发设备关闭导致的系统瘫痪。"金贤敏则提出了更积极的技术方案:"通过抗量子密码算法与国密算法的融合,从信道传输、控制模块到物理层进行全链路隔绝,直接切断'追踪定位''数据转发''远程关闭'的技术路径。"这种主动防御体系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

 自主可控的战略路径

 确保关键领域算力芯片的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分析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进口算力芯片的安全审查;二是通过联盟或平台的方式,及时收集与同步芯片网络安全信息;三是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国产芯片的使用性能。"这些措施体现了从短期应对到长期布局的系统性思维。

 金贤敏展望未来:"我们终究还是要开发出自主可控的算力芯片。"他透露:"我们希望通过量子计算、光子芯片等新型技术路径,结合xPU+CPO全光互联等创新方案,形成中国自主可控的超异构算力集群。"这种前瞻性布局不仅能够打破技术垄断,更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正如乔梁所言:"随着政策的落地,国产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美方制裁带来的风险。"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3550235802@qq.com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jmouse.com.cn